无缝接转,两岸一线飞透透
2008年9月1日 ·厦门商报· 第A11版 · 台商周刊·前瞻
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建成厦金直航第二航道靠泊码头,并采用海空联运模式服务台胞往返两岸。借助厦金“小三通”,大陆内地和台湾本岛人员便捷往来的梦想为时不远。
商报记者 陈凌
8月31日,由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投资兴建的厦门五通海空联运码头正式启用,成为继东渡的厦金客运码头之后,第二个承担两岸客运业务的靠泊码头。这个码头,将成为台胞转往大陆内地、大陆内地台胞转往台湾的桥梁。
为推介这个新的服务,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副总经理刘晓明上周当起了“推销员”。新印发的“厦门五通海空联运码头”宣传单还散发着墨香,他就迫不及待将它们装入公文包,和一些船商、旅行社、航空公司的负责人共搭飞机,到上海、昆山、无锡、南通等地拜访当地的台商协会,宣传五通码头“两岸一票通”业务。
行前,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票到达,无缝转接’的海空联运服务,较选择两岸周末包机中转和港澳航班中转具有省钱、便捷的优势。”
当然,这不仅仅是厦门机场业务延伸到码头这么简单。刘晓明认为,时不我待,除了出于集团发展的考虑以外,这也是为了抓住“小三通”客流量逐年增长而引发的商机。
眼光:建区域性枢纽机场
随着两岸人员往来日渐活络,早在前几年,厦门机场就把眼光投向对岸,筹划投资兴建五通码头,投资概算达1.6亿元人民币。此举被认为是“具有前瞻性且符合发展规律”。刘晓明解释说:“厦门的定位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城市,在两岸包机直航和‘小三通’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随着两岸包机直航点越来越多,‘小三通’虽然经济、便捷,但如果厦门在其中没有发挥作用,可能就会被边缘化。”
在大陆,投资码头的机场不多见。但作为与台湾直线距离最近的航点,一直以来,厦门机场积极谋求成为未来两岸客货运输往来的集散枢纽,投资码头,是实现这一战略的举措之一。
东渡的国际邮轮中心是厦金航线的第一个靠泊码头,地处市区繁华地带。作为厦金第二航道的五通码头,位于集美大桥、翔安海底隧道在厦门岛内这一端,虽不在闹市,但距厦门机场仅7公里。而且,它是距金门最近的大陆客运码头,乘高速船只要25分钟,是第一航道航程的一半。
第二航道讲究快捷和经济。金门有到台北、高雄、台中、嘉义、台南5条空中航线,每天约70多个航班。厦门与大陆各地的航班很多,空中交通非常便利。刘晓明说,码头着重发展两岸海空联运业务。厦金两地以及两地到两岸其他地方,都可通过海空联运实现全程连续、快速运输。这与之前的第一航道码头定位是不同的。
他还说,“我们正在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两岸包机航点越来越多,即使今后‘截弯取直’,厦门航点距离台湾也是最近,航程最短。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未来,这将使得区域航班成本达到最低。”
刘晓明说,包机直航从时间来说虽然快,但须付出经济成本,这种联运操作,会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性。“如果在未来允许大陆各省份居民赴金游,甚至赴台游也可以走‘小三通’,愿景是非常好的。”
运作:吸引低层航企加盟
在这个思路下,厦门航空港集团有备而战。近一段时间以来,厦门与大陆其他城市频频开通新航线,就是厦门机场引进各个航空公司一起作战,参与区域性枢纽机场经营的结果。
刘晓明说,“我们不仅引进了第二家航企基地,甚至注意引进低层航空公司,来打造两岸空运‘一条龙’最经济型的航点。”也就是说,台湾本岛到金门属“境内航线”,价位本来就经济;从台湾本岛到厦门走“小三通”又最经济;厦门衔接大陆其他城市,航线也算是“境内”,又因为是合作,这个模式的价格是很实惠的。
这一切,在7月4日厦门机场成为两岸周末包机直航点之后,加快了步伐。
据悉,从9月1日起,大陆首家专业支线航空企业———华夏航空在厦设过夜基地,新开厦门至6个中小城市的航班,将与两岸周末包机航班、五通海空联运码头的厦金船班对接。
看中两岸“直航”市场,去年底才进入厦门机场的山东航空,大力拓展厦门到西北一带的航线,航点达到20多个,是近两年来厦门机场增加航班最多的航空公司,在未来还将持续增加来往厦门的运力投放。
现在,在厦门机场实际营运的航空公司多达几十家,实际通航点达到86个。
刘晓明说,集团试水码头,各地政府对此也关注。安庆、赣州、衢州、邯郸、临沂、舟山等内地许多城市的二三类机场得到信息后,经政府出资补贴,把厦门作为区域性枢纽机场,纷纷与厦门机场协作架起空中桥梁。他们相信,把台商便捷、经济的通道打开以后,将为当地投资、旅游带来益处。
从更长远来看,刘晓明认为,“除海空联运、空中中转外,厦门还可以再引进铁路交通,并在软件上进行配合,使之形成海、陆、空、铁的社会交通运作的集合体。厦门也将逐渐形成辐射台湾海峡、东南亚的区域性枢纽港。”
接受采访的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关人员也感到欣慰:终于“等到这一天”!这不只因为码头启用,更因为到现在,“小三通”客流量不断创记录,与预期吻合,“台湾有2300万的人口,只要一小部分走‘小三通’就很可观。”
服务:各环节无缝隙衔接
9月,海协、海基两会将举行第二次商谈,内容涉及包机直航增加航点和航班数。台湾方面也有考虑,和大陆商量发展每日包机计划,这将影响到走“小三通”的人数。
据分析,厦金航线2001年初开通,初始乘坐率平均每天仅有30%。去年航线航班每天增至20个,今年6月中旬开放所有台湾民众可以走“小三通”后,虽然每天往来旅客达到3000多人次,但日均乘坐率也仅在60%以上,仍有强劲增长空间。
五通码头初期仅有4个航班,运力仅达1000人次左右,以现有出入境台胞人数,离未来想要达到的区域性枢纽港还有待时日。那么,五通码头凭借什么吸引台胞从这里往返两岸呢?
对此,刘晓明认为客源不愁,毕竟“价格决定选择”。他举例说,深圳机场在香港未回归前是二类机场,吞吐量非常低。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从内地飞往香港的班机非常多,每个省份都有,可仍然有不少内地旅客选择通过海运或陆运到达深圳、再摆渡抵香港的方式行走。原因很简单,这种模式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从香港直飞到内地其他城市,飞行成本高。目前的厦门、台湾往来情形,就与深圳、香港非常相像。
此外,五通码头服务体系采用“航空式”运作,提供“一票到达,无缝转接”的海空联运服务,即从出发点到码头再到金门,中间没有任何环节。具体操作是:对于来厦中转旅客,除船上、机上的正常服务,厦门机场还向他们提供增值服务。如台商取道厦门,中转需逗留三小时,机场提供在厦门岛内免费观光旅游;如果是短暂停留,可以使用免费专用休息厅。行李还可以在码头和机场之间,由工作人员帮忙发送,另有专门穿梭巴士接送客人。这让人感到温馨,很有人情味。
商机:旅客航商地方均沾
除了航空公司以外,五通码头开辟厦金第二客运航线不仅给乘客也给服务业者带来潜在的商机。厦门国际航空港海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华伟说,“应该是利用其特色,为业者创造了条件。”
他认为,特色之一体现在航程短,航商省下的费用等于赚回来。相较第一航道,同样的船舶,从五通码头往返厦金两地,一个来回就能节省8000多元人民币。商机在,航商自然能将省下的钱用各种方式回馈旅客,形成有序经营。
特色之二,便是码头位于机场中间,提供了“海空联运套票”服务。这样,海上时间短,路上到机场衔接距离也短,旅客通关行走的距离也才60多米,整个流程很紧凑,还形成一个产业链,包括船公司、航空公司、旅行社、机场、码头等在内,相互协作,分割市场,取得共赢。中间收益人,也自然是旅客。
他进一步举例说,大陆有台商,台企有台干。台干最需要往返两岸,一般采用包干旅费。苏州台干回台湾,走“小三通”相对于坐包机直航,一个人能省近1500元人民币。一位台干每两个月回一趟台湾,一年往返6次,省下的钱就是9000多元,包括家人,省下的费用更多。旅行组团大都二三十人组团,走“小三通”出行成本当然更低。
黄华伟说,“当然,就一条产业链条而言,不单是受众,各个环节都能有效降低成本,需要一定的汇聚度,也就是体现在量上。只有产生规模,降低社会成本,这个链条的效益才会大。”
值得一提的是,就前景而言,五通码头对厦门带动会比较大。黄华伟的见解是,厦门要将五缘湾作为两岸的门户,有个培育过程。五通码头恰好在这个位置上,周边景色不错,旅客亦有逗留时间。码头的繁华发展,可促进周边餐饮、交通、观光等消费,“也算是一颗小明珠在点缀五缘湾吧!